欢迎进入海南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
天涯海角
您当前所在的位置 : 首页 > 重要文库 > 人大工作论文集

发挥少数民族文化优势助推国际旅游岛建设

——发挥少数民族文化资源在建设国际旅游岛中作用的调研报告

作者 :林小珍编辑 :来源 :海南省人大常委会发布时间 :2017年11月27日

  

海南省人大常委会民族宗教工作委员会

《国务院关于推进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发展的若干意见》的发布,标志着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这是海南发展史上又一件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大事,也是推进海南各项社会事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系统工程。围绕推进国际旅游岛建设这一全省中心工作,省人大民宗工委联合省政府民委、省文体厅、省旅游委组成调研组,就如何发挥少数民族文化资源在建设国际旅游岛中的作用开展专题调研。5月中至8月初,调研组在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符桂花的直接领导和民宗工委主任李永喜的率领下,先后下到琼中、保亭、陵水、乐东、昌江、白沙、三亚、五指山、东方等民族地区9个市县进行深入的调研,实地察看了40多个已开发或者有开发潜力的民族文化及其他旅游资源项目,听取了市县政府及相关职能部门的汇报;组织部分调研组成员赴四川、云南、贵州3省就少数民族文化旅游开发情况进行考察;召开了由政府职能部门、部分民族文化专家学者及民族文化开发企业领导人参加的座谈会,广泛听取各方面就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促进少数民族文化旅游发展的意见建议。

综合分析我省少数民族文化资源的特性及其旅游开发现状,形成本调研报告。

一、发展少数民族文化旅游是国际旅游岛建设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

我省是个多民族的省份。全省少数民族人口约145万多人,占全省830万总人口的17.4%,其中世居的少数民族中黎族人口约132万,苗族约7万,回族1万多。民族地区行政区域面积1.66万平方公里,约占全省陆地总面积的一半。海南少数民族文化丰厚而独特,有展现喜庆祥和的节庆文化——黎族、苗族“三月三节”、“嬉水节”和回族“古尔邦节”等传统节庆;有被誉为黎族历史“活化石”并对 中华 民族纺织工艺作出重大贡献的黎族织绵及其技艺,苗族的蜡染刺绣等传统纺织工艺;有体现民族建筑风格和创造力的黎族民居——船形屋;有被世人惊叹为刻在血肉之躯上的“敦煌壁画”并传承千年的黎族纹身等绘画、雕刻艺术;有能够“唱醒五指山,舞醉万泉河”的黎族苗族音乐舞蹈;有风味独特、绿色生态的山兰饭、竹筒饭、山兰酒、五色饭、鱼茶、肉茶等少数民族传统美食;有体现黎族、苗族习俗和信仰的婚嫁、丧葬、祭祀等民俗活动等等。这些多姿多彩的民族文化、精湛的民族艺术,令中外游客由衷赞叹,是我省最具特色、最具魅力的人文旅游资源,对我省旅游开发及形成独一无二的旅游吸引力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此外,民族地区还有十分丰富的其他人文资源和优美的自然资源。人文资源方面有,反映琼岛革命斗争历史的陵水苏维埃政府旧址、白沙起义纪念园、琼崖纵队司令部旧址等;反映人类早期活动遗迹的三亚落笔洞洞穴遗址、白沙新台村遗址及汉代印妹岭遗址等;反映海南宗教文化的三亚南山寺、昌江峻王庙等。民族地区自然资源更是得天独厚,几乎云集了海南最美的山水、溶洞、海湾等自然景观。五指山、鹦哥岭、雅加大岭三大山脉形成的五指山、七仙岭、吊罗山、黎母山、霸王岭、尖锋岭等海南名山,不仅是个庞大的热带生物物种基因库,更是典型的热带山地雨林景观;海南三大河流南渡江、昌化江、万泉河发源于民族地区,全国十大水库之一、海南最大的水库——松涛水库以及大广坝水库、大隆水库等都位于民族地区;保亭的仙安石林、昌江的王帝洞等石林溶洞令人叹为观止;亚龙湾、海棠湾、香水湾、龙沐湾、棋子湾等更是湾阔沙白、碧海蓝天精美绝伦。

国务院09年12月发出的《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中赋予旅游业全新的定位:把旅游业培育成国民经济的战略性支柱产业和人民群众更加满意的现代服务业。旅游业作为一项产业关联度大、相关带动性强、投入少见效快的综合性经济产业,是国际旅游岛建设重点发展的龙头产业,而要实现海南国际旅游岛背景下旅游业的转型升级,提升海南旅游的核心吸引力与竞争力,就需要富有海南本土特色的民族文化的积极融入。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是旅游业发展的根基。加强少数民族文化遗产的保护,科学合理开发利用少数民族文化资源,是国际旅游岛建设发展的必然选择。将少数民族文化资源积极地融入我省旅游产业发展中,与优美的自然景观和其他人文资源化有机结合起来,形成相互衔接、相互补充、相互衬托的旅游景点,完整合理的旅游线路,使人文文化与自然景观相得益彰,不仅是丰富海南旅游产品、提升海南旅游文化品位、增强海南旅游吸引力、推进海南旅游业健康发展的重要举措,也是促进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繁荣、维护各民族团结进步的重要途径。

二、发展少数民族文化旅游有着明显的优势和良好的基础

民族文化旅游是当今旅游的热点之一,海南发展少数民族文化旅游具有明显的优势和良好的基础。

(一)独有的黎族文化资源。黎族是海南岛最早的先民,是海南省人口最多的少数民族,其人口占全省少数民族总人口的92%以上,也是我国唯海南独有的少数民族。据文献记载,至迟在周秦时期黎族先民就生息繁衍在海南岛上,几千年的发展历史,黎族人民创造了丰富多彩而又独具特色的文化遗产,成为海南具有代表性、特有性、完整性和标志性的本土少数民族文化。

(二)少数民族文化研究取得了丰硕成果。我省对少数民族文化的挖掘、保护和研究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果。《海南岛黎族社会调查》(海南省民委与中南民族学院合作),《黎族大辞典》、《海南苗族》、《海南民族风情》(海南省民委组织编写),《黎族藏书》(海南黎族学会组织编写),《黎族传统文化》、《中国黎族》(王学萍主编),《黎族传统织锦》、《黎族民间故事集锦》、《黎族传统民歌3000首》(符桂花主编),《黎族音乐史》、《黎族器乐集锦》(王文华著),《祭祀与避邪——黎族民间信仰文化初探》(省民族研究所高泽强、潘先锷著),《衣裳艺术图腾百图集》(蔡於良编著),《黎锦织造工艺》(刘超强、达瑟编著)等一批民族文化专著陆续出版发行。

我省创作的反映黎族文化生活的大型歌舞剧《达达瑟》、《黄道婆》等参加了全国少数民族文艺会演并获得金奖,大型舞剧《甘工鸟》及其音乐舞曲《欢乐的黎寨》、《快乐的叮咚》、《山高水长》、《椰林欢歌》等相继在中央和省电视台播出,《五指山之歌》、《美不过黎家三月三》、《我们苗村多么美》等黎族苗族歌曲已制成唱片发行。2005年以来,省政府公布的80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中,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就占了41项。黎族纺染织绣制作技艺、黎族树皮衣制作技艺、黎族船型屋制造技艺、黎族打柴舞等10项非物质文化遗产列入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9年10月,黎族纺染织绣制作技艺申世遗成功,被联合国列入“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这些少数民族文化保护和研究成果,为少数民族文化旅游开发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

(三)便利的交通、通讯和较为完备的旅游设施。建省以来,海南的基础设施建设得到不断的改善和加强,民族地区以交通、通讯为主的基础设施也得到很大的提升。三亚凤凰国际机场、粤海火车轮渡、环岛高速公路、海口至三亚东线轻轨等交通运输线的开通,加上原有的“三纵四横”公路网线的改造升级,海南及民族地区已经形成了较为完备和方便的海陆空立体交通网络。以海口和三亚为中心分别向民族地区市县辐射,最近的行程不足一个小时,最远的也就三个多小时。广播、电视、微波通讯、数字程控、互联网等已全覆盖民族地区城乡。民族地区旅游业经过多年的发展,以旅游酒店为重点的旅游服务设施也不断改善,大部分市县具备了较强的接待 能力 ,基本能够满足食住行游娱购等旅游要素的要求。

(四)广泛而充足的客源空间。明媚的阳光、清鲜的空气、翠绿的森林、碧蓝的海水、洁白的沙滩、独特的民族风情,已经成为海南旅游的品牌,吸引着海内外游客把海南作为旅游的目的地。据统计,2009年全省共接待国内外游客2250多万人次,比2008年增长9.2%。共实现旅游收入211亿多元;2010年是国际旅游岛建设的开局之年,旅游市场表现良好,今年上半年旅游接待人数已达1323多万人次,比去年同期增长15.1%,实现旅游收入139亿多元。广泛而充足的客源为民族文化旅游发展起到了有力的推进作用。

三、少数民族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经过多年 努力 ,我省少数民族文化旅游有了较大程度的发展。主要旅游景点有,省民族博物馆(位于五指山市)、槟榔谷海南民族文化旅游区、呀诺哒雨林文化旅游区、天涯黎苗欢乐谷、槟榔河文化旅游区、百越民族文化村、椰田风情村以及万宁、琼海市一些民族风情村。此外,以少数民族节庆为主题的旅游活动也逐渐成为少数民族文化旅游的新亮点,如每年黎族苗族“三月三节”和保亭农历七月七举办的“七仙温泉嬉水节”都吸引着大批游客。少数民族文化旅游开发呈现以下特点:一是品牌效应初步形成。“槟榔谷”、“呀诺哒”景区知名度越来越高,影响越来越大,很受旅客欢迎,已成为我省的精品景区和国家4A级景区;二是旅游产品呈现多元化。少数民族文化旅游产品从单一的民族风情表演向民族文化历史展览、民族生活用品制作展示、民族美食品尝、民族旅游工艺品销售以及热带雨林体验等多种产品综合开发。三是带动功能逐渐显现。少数民族文化旅游企业不仅给当地政府带来一定的税收,而且对周边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脱贫致富起到了很大的带动作用,不仅吸纳了一批富余劳动力,还促使了当地少数民族群众思想观念的转变,积极参与经商做买卖。四是宣传和保护了少数民族文化遗产。少数民族文化旅游企业不仅是展示少数民族文化的窗口(槟榔谷就有“非物质文化和物质文化馆”和纹身馆两个陈列馆),对少数民族文化起到了宣传的作用,同时,企业对少数民族文化物品的收集,对少数民族文化遗产的挖掘、研究和开发,客观上也起到了保护的作用。

我省少数民族文化旅游开发工作虽然取得一定的成绩,但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

(一)旅游景点布局不合理,企业品质良莠不齐。目前我省已开发的主要少数民族文化旅游景点有七八家,大都集中于三亚市及其周边地区,目的是依托三亚的旅游客源。景点布局的过于集中以及企业品质的良莠不齐,不可避免地引起同业间的不良竞争,出现采取一些不正当手段如门票回扣、歪曲编造低俗民俗民风、东拼西凑乱搭乱建与少数民族文化无关的景物来招徕游客,损害了海南旅游的形象,侵蚀了海南民族文化。

(二)民族文化工作机构发挥作用不够。省民族研究所、省民族博物馆、省民族歌舞团是我省三个省直属民族文化工作事业单位,由于体制机制、经费保障、管理水平、人才因素等原因,没有更好地发挥其应有作用。市县的文化馆、艺术馆、博物馆也因相同的原因在少数民族旅游资源开发中作为不大。省民族博物馆(原海南黎族苗族自治州博物馆)是我省目前仅有的历史较长、规模较大、功能较全的民族博物馆(全省也就两所大的博物馆,一个是省民族博物馆,另一个是刚建成不久的省博物馆),它是我省宣传少数民族文化的重要窗口,是民族地区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载体,但由于安全消防和基本陈列经费长期没着落,已有二年无法接待旅客。这与位于贵阳市繁华街区、具有侗族鼓楼建筑风格、尉为壮观的贵州省民族博物馆,展品丰富多彩并利用声、光、电等各种现代化手段来展示各民族的历史文化形成了鲜明对比。

(三)旅游产业发展不平衡,旅游服务设施有待全面完善。我省旅游产品主要集中在东部沿海地区,向中部地区辐射的仅限于保亭黎族苗族自治县和五指山市,其他中部和西部地区仍没有形成市场,中西部地区少数民族文化旅游资源没有得到很好的开发,旅游线路往往是从海口走东线到三亚,又从三亚走东线返海口。旅游服务设施方面,主要包括酒店、交通工具以及各种文化娱乐、医疗等,民族地区市县除了三亚外,五指山、保亭、陵水条件尚可,其余市县有待进一步的加强和改善,白沙、琼中等县至今还没有一家星级宾馆酒店。

(四)宣传推介力度不够。阳光之都、健康之岛,美丽三亚,浪漫天涯。我省近年来对海南的旅游宣传力度不断加大,但对少数民族文化旅游的宣传缺乏系统性、针对性的规划策划,少数民族文化旅游在海南旅游业中占的比重不大,知名度、影响力都较小。同云南、贵州倾力推出的“七彩云南”、“多彩贵州”对少数民族文化旅游宣传推介力度仍有很大差距。

(五)少数民族文化保护地方立法滞后。近年来,我省各级人大代表和不少专家学者多次呼吁尽快制定少数民族文化遗产保护地方性法规,依法挖掘、传承、弘扬和保护少数民族文化遗产。云南、贵州、四川、广西等省区都已出台了少数民族文化保护方面的地方性法规,我省目前尚未将这方面的立法列入全省的立法计划,对少数民族文化旅游资源的保护和开发必将产生直接的影响。

四、加强少数民族文化旅游资源保护和开发的意见建议

《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发展规划纲要》(以下简称《规划纲要》)紧紧围绕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发展的战略定位和总体目标,对2010年至2020年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发展进行了具体的工作部署,在资源配置、开发时序、发展与保护等方面作出了系统的安排。少数民族文化旅游资源的保护和开发也要紧扣《规划纲要》的部署和要求,坚持政府引导,统筹规划,环境协调,社会参与,保护和开发并重的原则,着重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一)制定少数民族文化旅游发展专项规划。在《规划纲要》的基础上,制定我省少数民族文化旅游发展专项规划,对全省少数民族文化资源旅游开发进行统筹规划、统一评审、整体推进。一是建立国家级的“海南黎族文化生态保护区”;二是将我省的黎族、苗族、回族等少数民族文化旅游资源进行整体把握,特别要把黎族的哈、杞、润、寨、美孚五大方言区的文化差异性进行通盘谋划,在景点布局、表现特色、开发时序等方面进行科学规划和合理配置,避免各地少数民族风情文化旅游产品一窝蜂,大同小异、雷同化的低水平重复建设;三是把民族地区旅游基础设施建设作为少数民族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的重点进行策划。加快民族地区机场、码头、中线高速公路乃至轻轨等为重点的交通和通讯建设;四是促进旅游酒店、家庭旅馆、民族美食及医疗卫生设施等旅游服务设施建设;五是加强民族地区旅游业经营、管理、宣传、导游等各类专业人才的培养。

(二)抓紧制定少数民族文化保护的地方性法规。海南少数民族文化资源旅游开发在我省旅游业中的地位日益凸显,依法加强对少数民族文化遗产进行保护,维护我省旅游业健康发展的要求更加紧迫。省人大、省政府应当抓紧制定少数民族文化保护的地方性法规,主要 内容 可以包括:少数民族文化遗产保护范围,少数民族文化遗产保护制度,少数民族文化产业开发政策支持等。以法律的形式来保护少数民族文化遗产,促进少数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弘扬,推进少数民族文化旅游资源的科学开发。

(三)设立少数民族文化保护和发展专项资金。少数民族文化旅游资源具有不可再生性,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加快,这些文化资源正以惊人的速度快速流失,加强其保护力度,发挥其在建设国际旅游岛的作用是各级政府责无旁贷的紧迫任务。省政府及民族地区市县政府应当设立少数民族文化保护和发展专项资金,专项用于少数民族文化的抢救、保护和开发工作。一是开展少数民族文化普查工作,以录影、录音等现代手段对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加以系统、完整的记录;二是对少数民族文化遗产传承人和少数民族文化遗产传承工作提供支持。如五指山市办的黎族竹木器乐培训班、乐东黎族自治县办的志仲黎族麻纺织基地、东方市办的黎族(美孚方言)扎染纺织技艺培训班等迫切期待政府的经费支持;三是对少数民族文化研究成果的出版发行和少数民族文化研究资料编纂工作给予资助;四是开展少数民族文化宣传教育工作。

(四)加快民族文化重点项目建设,积极营造浓厚的地方和民族文化氛围。少数民族文化旅游开发,既要加快民族文化重点项目建设,又要积极作好“树民族魂、做地方特色”的文章。重点项目主要是黎峒文化园建设,黎峒文化园是省政府批准立项的民族文化建设重点项目,位于五指山市水满乡的五指山脚下,集黎族祖先神像祭殿、黎族文化历史展示区、黎族文化生态区、黎族文化表演区和旅游度假酒店等一体大型民族文化园区,建成开放后将成为少数民族文化旅游景区新宠。

在加快民族文化重点项目建设的同时,民族地区市县也要注重抓好“树民族魂、做地方特色”工作,积极营造浓厚的少数民族文化氛围和富有个性的地方特色。一是加强少数民族文化的教育和传播,让广大干部群众了解少数民族文化、尊重少数民族文化、热爱少数民族文化;二是在城市建设、小城镇建设、农村村庄建设等方面,在建筑物上表现民族文化元素,彰显民族风格特色;三是城市景观树、绿化树等要多选择一些抗风性强、遮荫面大的本地树种,如椰子树、樟树、酸豆树、重阳树等,也可以选种一些热带果树作为街景树。这方面,云南省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州府芒市的做法值得我们学习,该市有芒果街、柚子街、菠萝蜜街、荔枝街等,一街一品,满城郁郁葱葱、花果飘香的景象给游人留下极为深刻而美好的印象。

(五)建立国家级“海南黎族文化生态保护区”。“文化生态保护区”是指在一个特定的区域内,通过采取有效的保护措施,修复一个非物质文化遗产和与之相关的物质文化遗产互相依存,与人们的生活生产紧密相关,并与自然环境、经济环境、社会环境和谐共处的生态环境。文化部《十一·五时期文化规划发展纲要》明确提出设立国家级民族民间文化生态保护区的要求,并已批准了闽南文化、徽州文化、湘西土家族苗族文化等8个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黎族文化特色鲜明、价值明显、分布集中、存续状态良好,符合建立国家级“海南黎族文化生态保护区”的基本要求和海南黎族文化保护的迫切需要。请省政府在充分调查研究的基础上,从我省黎族文化最为丰富、最为密集、少数民族群众聚居的民族地区9个市县中划定“海南黎族文化生态保护区”。报请中央有关部门批准,以获得国家在政策、资金、人才等方面的扶持,从而完整地、系统地让黎族文化遗产以活态存在并焕发新的生机活力。 

(此文章来自于省人大系统 2010 年度优秀调研成果汇编)        


版权所有:海南省人大常委会办公厅

地址:海口市国兴大道69号海南广场人大办公楼

技术支持:13387486404 (工作日8:00-12:00 14:30-17:30)

琼ICP备14001308号 邮编:570203

琼公网安备 4600000200000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