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海南全省约有城市和集镇200多个。在海南的城镇中,有的历史很悠久,比如海口旧州镇;有的则设置时间较短,比如昌江石碌镇。不同的城镇有不同的名称,有一些城镇地名折射了地方的历史。
八所、旧州 反映地方建制历史的地名
关于东方八所镇的得名,民间曾流行这样一种说法:西汉更始二年(24年),伏波将军马援在海南西部设立十个所的兵马,分别为一所、二所……八所、九所、十所,其中八所就在今东方八所一带,因此当地的村庄被命名为“八所村”,后来当地设乡、镇,都以“八所”来命名。
以上说法可能有待商榷,一是马援本人是否真的来过海南,至今学术界尚有争论;二是西汉时并不以“所”来命名兵营单位,海南的“所”诞生于明代,是当时卫所制度下的产物,明正德《琼台志》有这样的记载:“孙安,广东卫指挥佥事。洪武初,领军分司海南,开设卫所。”
正德《琼台志》又有这样的记载:“外守御六千户所:分东西各三所。所设官,各正副千户、镇抚、百户。其首领官吏目一员,以文吏任之。东路三所:清澜守御千户所、万州守御千户所、南山守御千户所。西路三所:儋州守御千户所、昌化守御千户所、崖州守御千户所。”
当时,千户所下面还设百户所,位于感恩县(今东方市)的八百户所隶属于昌化守御千户所,这是昌化守御千户所根据需要设置的一处百户所,排序第“八”,地点就在石栏村附近。
2020年出版的《东方市志》有这样的记载:“八所村,原名石栏村。明洪武十四年(1381年)海南卫昌化守御千户所设立后,在感恩县(今东方市)设置有三百户所、八百户所、十百户所。八百户所与石栏村相邻,后统称八所。”
综合分析,八所镇的得名与明代卫所制度有直接的关系,而传说中与西汉马援设置兵马所有关有待进一步查证。“八所”这一地名,折射出当地历史的厚重。
在海南,像八所镇一样反映地方建制历史的,还有海口旧州镇、澄迈老城镇。旧州镇为唐代琼州州府所在地,后因州府迁往府城,故名“旧州”;老城镇为澄迈县县治所在地,后县治搬往金江镇,故名“老城”。
那大、和庆 反映地方历史转折的地名
那大镇位于海南岛西部,是儋州市政府所在地。那大镇的前身为清代设立的“那大市”,在清道光《琼州府志》的“墟市”章节中,已经有“那大市”的记载。到民国时,那大镇已经发展成一个大镇集,民国《儋县志》有记载:“那大镇,距县一百二十里,商店六百余间。冬季设粮站一,第三区自治公所一,镇公所一,警卫队一,高小学校二。铺户改建骑楼者,只得其半。街道用火砖灰沙筑成。……该镇为琼西交通枢纽,汽车通行,公司林立,商业颇盛。倘垦务、矿务积极进行,则地方发达,日后必为一重镇也。”
“那大”之名的得来,蕴藏了一个历史转折故事。1996年出版的《儋县志》有这样的记载:(当地)有两个语言不同的村庄,一个是讲临高话的那恁村,另一个是讲客家话的大同村(一说南大村)。清初,那恁村首先设墟,招徕琼州府来的旅客商贩,市面兴旺。不久大同村也设墟,并抢先到尖岭一带接客。那恁村人见机不妙,也派人去抢客,结果两村发生械斗。后来知州王师旦为了缓和矛盾,倡议在两村中间选择一块“风水宝地”建新墟。新墟各取那恁村和大同村的首字命名,此为“那大”之地名的由来。
在儋州历史上,浙江海盐籍进士王师旦是一个颇有争议的人物,民间对他的评论有好有坏。不过,依据史料的记载,王师旦调解有纷争的两个村庄,让两村握手言和、合建一圩,并让两村各取一字为名,改为“那大”,这是让后人称赞的一件好事。
在海南,与那大镇一样反映城镇地方历史转折的,还有儋州和庆镇。和庆镇原名桥墟,因墟市在桥边得名,清光绪四年(1878年),当地发生土客(临高人与客家人)之争,后经官方调停而和解,最后人们为庆贺和解而给墟市取名“和庆”。
石碌、重兴 折射城镇发展历史的地名
石碌镇位于海南岛西部,是昌江黎族自治县的县城。
石碌镇为黎汉杂居集镇,因建镇于石碌山下而得名。石碌山原称“亚玉山”,清光绪《昌化县志》有记载:“亚玉山,在城东南九十余里,出石碌。光绪甲申年有香港张罄来勘,禀请开矿。”此处的“石碌”即“铜矿石”,“出石碌”正是指亚玉山出产铜矿石。
“亚玉山”改为“石碌山”,是因这里出产“石碌”。那么,“石碌”之名始见于何时?清道光《琼州府志》中载有《同治五年阖府呈请封禁昌化石碌山全案》一文,其中有言:“查该监生呈请开采石碌山,原系自行承办,今既与洋人同来,自应确切查明,禀报察核。”由此可见,清代同治年间就有“石碌”一名,不过当时仅用作山岭名称,并非村镇之名。
石碌山上出产铜矿和铁矿,而铜矿要较铁矿更早开采,且更为出名,在明末清初,民间就有在此地私采铜矿的活动。后来,随着石碌山上的铁矿被开采,不少儋州人移居山下,逐渐形成村落,因此曾得名“儋州村”。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石碌山下只有村落,并未形成人口聚集的市集。1957年,国家正式开采石碌铁矿,到儋州村周边谋生的人逐渐增多,一些人开始设店营商,这里慢慢地就形成了一个镇集,这就是“石碌镇”的前身。1961年6月,昌江黎族自治县政府迁至石碌,当时称为“石碌公社”。1965年,“石碌公社”正式改称“石碌镇”。
关于“石碌”的得名,坊间又有这一种说法:人们在亚玉山发现铜矿,矿石似孔雀石,为绿色,是谓“石绿”,山岭因此也被称为“石绿岭”,后来,人们取“绿”的谐音“碌”为名,“石碌”由此得来。这种说法显然有失偏颇,因为“石碌”在古汉语中就是指“铜矿石”,亚玉山最初因铜矿石而出名,并因此得名“石碌”。石碌因铜矿而兴起,又因铁矿而崛起,镇名却沿用旧时铜矿的名称。
重兴镇位于文昌最南端,这一乡镇的前身为“重兴墟”。历史上,此墟因多种缘故遭受劫难,又经历多次更名,最后取“重新振兴”之蕴意,定名“重兴”。2000年出版的《文昌县志》有记载:“该墟始建于清代,有200多年历史,原建三角庭地,因缺水搬往文试(又称旧市),尚因缺水,场地狭小,再迁三月坡,称三月坡市,尔后,日军侵琼破坏,重兴有识之士,为了兴旺发达,再度迁移到现址兴建,命名重兴。”重兴镇数次更名,最终才定为今名,这也折射了当地发展的历史。
城镇的兴起、发展是一个历史过程,一个地方的地名往往与当地的历史密切相关,蕴含了当地社会、经济、文化等多个方面变迁的信息。每个城镇的得名方式不尽相同,不同的城镇,有着与众不同的故事,值得后人挖掘与回味。
来源:海南日报
版权所有:海南省人大常委会办公厅
地址:海口市国兴大道69号海南广场人大办公楼
技术支持:13387486404 (工作日8:00-12:00 14:30-17:30)
琼ICP备14001308号 邮编:5702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