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加强农村留守儿童管理的建议
作者 :吉明江 编辑 : 来源 :海南人大网 发布时间 :2016年03月16日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农村进城务工人员日益增多,许多儿童交由父母单方或长辈来抚养、教育和管理,这类儿童被称之为“留守儿童”。目前,我国农村留守儿童的数量大约2200万,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和生活安全问题应引起社会广泛关注,在全国许多地方甚至出现了留守儿童集体自杀、中毒死亡等恶性事件。集中表现在几个方面:一是心理健康的问题。从与教师座谈交流中了解到,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至关重要,很多学生的心理问题源于家庭温暖的缺失,父母长期不在孩子身边,隔代教育的溺爱,孩子在成长中的心理问题得不到及时矫正。二是性格养成的问题。“性格决定命运”,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培育学生健全的人格,留守儿童厌学、内向、不服管教等性格的形成,根源于从小缺少父母的关心、关爱和纠正。三是亲情缺失的问题。当前,许多学生被托管、被留守,有的甚至刚懂得说话就开始离开父母,与父母交流太少,他们很少感受到亲情,缺少母爱父爱。因为很少被父母关心、关爱,很多留守儿童也很难关心、关爱他人,难以面对或融入社会。四是媒体影响的问题。现代社会,学习渠道的多样化和媒体铺天盖地的狂轰滥炸,使留守儿童接受到许多书本上没有的知识,拓宽了知识面的同时,不可避免地受到一些色情、暴力等糟粕思想的影响,又得不到家长正确监督和科学开导,从而形成负面思想。五是家校教育不协调的问题。因家长外出时间较长,工作流动性大,学校与家长联系十分困难,未能及时将孩子在学校的学习、生活情况及时向家长汇报沟通,给学校教育增添了许多难处,留守儿童的教育面临家校教育联系不紧,协调不畅的问题。
建议:
一、落实进城务工农民子女进城读书的政策。各级政府和有关职能部门应结合当地实际,从入学教育、学校建设、户籍管理等方面健全政策和制度,逐步解决进城务工农民子女进城就读问题,杜绝城市学校对流动儿童的歧视性待遇,确保流动儿童教育“以流入地政府管理为主,以全日制公办学校为主”政策的落实,解决有条件携带子女到城市读书的农村流动父母的后顾之忧。
二、学校要将留守儿童的教育和管理纳入学校常规性工作。设立心理咨询室,定期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辅导,增强学生的心理调适 能力 ;开通亲情电话,定期组织留守儿童与父母通话,交流、汇报学习和生活情况,得到亲情关爱;坚持指导留守儿童用书信与父母沟通,密切孩子与父母的沟通,感受亲情温暖。
三、加大精准扶贫工作力度。这是留住农村劳动力的关键,也是留住亲情的重要举措。各地政府要结合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建立精准扶贫工作机制的要求,引导各类扶贫资源优化配置,实施“四大行动”(引进行动、回归行动、培育行动、转化行动),落实“五大政策”(金融支持、财政扶持、产业配套、人才激励、政务服务),建设富裕美好新农村,实现扶贫到村到户,留住农村人口,留住留守儿童父母,让孩子在父母身边。
四、加快农村城市化建设。让农村变美,让农民爱自己的家园。美丽乡村建设一方面要在人力、物力、财力的支持保障,实现规划建设管理全面落实;一方面需要舍得宣传引导,树立营造农村美好形象,消除社会对农村的消极看法,增强农民热爱家乡的自豪感。只有把我国美丽乡村建设得富裕文明美丽了,才能使外出打工的农民回到家乡、回到孩子身边,留守儿童问题才能迎刃而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