森林覆盖率高达84.89%,每立方厘米空气负氧离子高达8200个以上……被誉为“海南绿肺”“天然氧吧”,保亭应如何更好推进产业生态化和生态产业化,实现生态保护、绿色发展、民生改善相统一?
3月8日,全国人大代表、海南省保亭黎族苗族自治县副县长吕妍表示,保亭始终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走生态产业化与产业生态化协同发展路径,更好地用生态“底色”描绘发展“绿色”,使绿水青山成为保亭的核心竞争力,让“生态美”变为“百姓富”。
吕妍说,目前,保亭县“生态化产业、产业生态化”工作紧紧围绕“三区三地” (热带雨林温泉康养度假区、高新技术产业培育区、热带特色高效农业示范区;黎苗文化保护传承展示体验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地、高品质生活宜居地)为保亭特色发展路径,积极推动产业生态化和生态产业化。生态文化产业是以生态资源为基础,以文化创意为内涵,以科技创新为支撑,提供多样化生态文化产品与服务的新兴产业。
全国人大代表、海南省保亭黎族苗族自治县副县长吕妍(张旭 摄)
她还详细介绍了保亭县在统筹保护与发展,推动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方面的具体举措。一是开展了赤田水库流域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化肥农药双减、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等工作。坚持上下游同行,流域一体化,统筹推进农业面源污染防治、流域生态修复、监测监管等七大核心任务,围绕山水林生命共同体构建起治理与修复相结合的制度体系,并与污染防治制度体系相衔接。二是大力发展共享农庄、休闲农业、休闲渔业、乡村旅游和主题民宿,推动保亭旅游业发展,促进农文旅融合。通过将原汁原味的民族风情融入到旅游产业中,打造集山水观光与民俗体验为一体的生态文化旅游产业,丰富“生态旅游”的基本内涵,从而延伸旅游产业链条,促进农村第三产业向更高附加值升级,以高质量发展的旅游业促进民族地区就业,扩大居民收入渠道,让“生态美”变为“百姓富”。三是转变传统粗放式发展模式,通过实施绿色农业转型发展战略,引入龙头企业,搭建好“企业—村集体—农户”良好合作架构,转变现有以芒果、槟榔等“大肥、大药”传统热带水果种植结构,提高农户收入并有效削减农业氮、磷污染,形成高附加值、绿色精品农业发展模式。四是出台《保亭黎族苗族自治县2024年农业全产业链三年行动方案(2024—2026)》,通过完善农业产业精深加工、物流、冷链、品牌等,引进优质种苗,打造种植资源圃,推动智慧农业,走生态产业化与产业生态化协同发展路径,更好地用生态“底色”描绘发展“绿色”,使绿水青山成为保亭的核心竞争力。
保亭生态资源禀赋优越,如何端稳端好绿水青山“金饭碗”并更多惠及群众,是吕妍一直思考的问题。她表示,保亭县委、县政府始终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守住生态“红线”、擦亮绿色底线,扎实抓好生态环境治理,推进各类问题整改,严厉打击破坏生态环境行为,坚决守护好保亭这片绿水青山。一是统筹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标志性工程,做大健康产业,做足雨林文章,打造“康养保亭”。建好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南大门”,对标省级园区打造4632亩的加茂医疗健康产业园区,填补海南省健康产业园区空白。二是扎实推进生态环境治理,做足垦地融合文章,打造融合发展“保亭样板”。坚持“政府主导、市场参与、项目支撑”的治理理念,以海南大学热带果蔬学院、七仙岭全球热带水果博览中心项目为突破口,持续推动垦地体制机制、空间规划、项目布局、民生事业和生态环境保护一体化融合发展。以“赤田经验”抓好保亭河、七仙河综合治理工作,推进水系连通及水美乡村项目建设。三是积极融入“三亚经济圈”,做足山海联动大文章,形成“山海互动、蓝绿互补”的生动局面。充分利用黎苗文化和雨林资源,大力支持槟榔谷、呀诺达、神玉岛、七仙岭等大景区建设,谋划打造乡村旅游点,切实让保亭人民群众端牢绿水青山“金饭碗”、吃上“旅游饭”。
“我们始终把改善民生福祉作为出发点,让群众共享发展成果。” 吕妍介绍,以保亭县三道镇什进村为例,在开发过程中实施“大区小镇新村”区域联动开发模式,实现景区、酒店、村庄三者叠加融合,将民俗生活与旅游产业有机结合,把居住性、行政性的旧村庄变成“经营型”的旅游新村,在“不离乡、不离土、不失地、不失居”的前提下成为旅游直接从业者,获得青苗补偿、工资收入、土地和酒店分红等多项收入,就地实现增收,吃上“旅游饭”。
“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保亭正在全县范围内,根据各村镇实际情况,学习推广这一成功经验,假以时日,必定会有更多的群众端上这个‘金饭碗’。”吕妍说。(记者 林春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