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韩慧
“以超常规手段打一场科技翻身仗”,政府工作报告中关于海南“十四五”时期主要目标任务的这一新要求,让人眼前一亮。
自“4·13”以来,海南自贸港建设的科技创新主题色彩愈加浓厚。“打一场科技翻身仗”的形象说法,充分表明了海南加快推进科技创新的现实紧迫性和极端重要性,令人振奋。这是海南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的具体行动,也是海南自贸港建设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的关键举措。
科技创新,国之大者。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确立了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战略支撑,摆在各项规划任务的首位。习近平总书记在2021年新年贺词中提到,“粮食生产喜获‘十七连丰’。‘天问一号’、‘嫦娥五号’、‘奋斗者’号等科学探测实现重大突破。” 海南南繁育种基地传捷报,“天问一号”、“嫦娥五号”、“奋斗者”号正是从海南起航,奔向星辰大海。为国家科技创新重大战略提供重要平台,海南必须夯实科技“基底石”,提升服务国家战略的科技能力。
另一方面,打一场科技翻身仗,是自贸港建设的必然选择。高标准高质量建设自贸港,离不开科技创新的支撑引领作用,离不开高新技术产业的示范带动作用。无论是传统旅游业换代升级,热带特色高效农业提质增效,还是互联网产业实体化,油气产业向精细化工和新材料方向发展,生物医药产业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或是发展南繁、深海、航天等高新技术产业,都需要科学技术提供源源不断的驱动力。
从习近平总书记“4·13”重要讲话,到中央12号文件,再到《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总体方案》,海南加快推进科技创新的指导思想一脉相承,科技创新的步伐越走越稳。过去一年,科技创新工作取得明显成效,“陆、海、空”科技领域喜报连连;高新技术企业增长迅速,科创资源加快集聚,招才引智水平不断提升,科创能力不断增强。这一切都充分表明,海南不但具备发展“陆、海、空”高新科技的区域优势,也在承接国家战略服务区方面发挥出重要作用,是海南打好科技翻身仗的底气与资本。
“打一场科技翻身仗”,既是海南未来五年的战略机遇,也是海南直面短板、迎难而上的一场考验。海南多年来科技创新基础差、投入低、人才少、成果缺的总体状况仍未改观。在去年底举行的省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上,省委书记沈晓明针对科技创新工作现状及问题连发“三问”,体现了鲜明的问题导向。翻身仗,意味着化劣势为优势,变落后为先进。要在现有薄弱基础上打好翻身仗,需要我们付出更多的努力。
知难而行,打好科技翻身仗,要充分利用“天时”。自贸港建设的东风就是科技创新的“天时”。进入新发展阶段,自贸港建设如火如荼,对科技创新提出了更迫切要求,客观上也为科技创新创造了有利的政策环境、培育了良好的社会氛围。科技创新是改善民生的需要,是产业升级的需要,是转换动能的需要。我们要在已有的好经验、好做法基础上,增强时不我待的紧迫感,拿出超常规举措,破除机制体制壁垒,牢牢把握住未来五年科技创新的战略机遇期。
打好科技翻身仗,要充分利用“地利”。做别人做过的,我们就没有市场。只有敢于走别人没有走过的路,才有可能实现“弯道超车”。海南科技创新的资源优势在“陆、海、空”。这是海南科技创新的关键词,是海南未来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方向,是“人无我有”的区域优势、政策优势的集中所在。我们要聚焦重点领域,充分利用自身资源禀赋优势做文章,奋起直追,弯道超车。
打好科技翻身仗,要充分利用“人和”。科技创新关键在人才。“4·13”以来,截至2020年底,海南共引进人才20.8万人,客观上为科技创新提供了人才活水。吸引人才更要留下人才、用好人才。我们要以目标为导向广纳“帅才”,以结果为导向衡量“战果”,不拘一格招揽人才;要完善激励和评价机制,落实容错机制,激发人才创新活力;要用心用情做好服务保障,为人才干事创业解决后顾之忧,让自贸港成为每个人的机会。科技工作者也要心怀国家,目光放长远,脚踏实地,耐得住寂寞,坐得冷板凳,拿出十年磨一剑的恒心、定力,啃下科技路上的“硬骨头”。
海南的未来在科技。进入新发展阶段,科技创新不仅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需要,是实现人民高品质生活的需要,更是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征程的需要。我们要提高认识,充分发挥党委政府、市场主体、科技工作者的主体作用,坚持问题意识和导向意识,聚焦重点领域,改善创新生态,激发创新活力,让科技创新成果源源不断涌现出来,凝心聚力打好这场科技翻身仗。